政策密集出台 8月金融数据明显强于季节性规律

2023-9-13 13:45:24

9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8月金融数据显示,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868亿元;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16亿元。初步统计,2023年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8.61万亿元,同比增长9%。

对于8月金融数据,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8月政策密集出台,提振市场信心,贷款增速总体平稳、边际回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8月新增信贷明显强于季节性规律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8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幅度看似不多,却是在去年历史同期峰值基数上实现的,有利于改善市场预期。从环比看,8月份人民币贷款较上月大幅增加超过1万亿元,明显强于季节性规律;从同比看,在去年8月份已经达到历史同期峰值的基础上,同比仍多增868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前期政策支持不断显效,也显示市场预期和市场情绪已经逐步出现好转。需要注意的是,信贷投放中“企业强,居民弱”的格局仍然延续。居民贷款方面,短期贷款同比多增说明居民消费有所回暖,但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意味着居民购房需求仍然疲弱。企业贷款方面,企业短期、中长期贷款均出现少增,而票据融资多增了1881亿元,说明仍存在“以票充贷”现象,企业中长期信贷继续少增意味着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仍处于持续修复阶段。

叶银丹表示,近段时间央行也在连续出招,加大力度推动贷款平稳增长。8月份地方债发行量破万亿元,基建项目配套贷款需求增多,贷款走势较好与经济基本面向好、政策及时有力是相互呼应的。融资成本持续下行,再度降息有效激发融资需求。比如,近两个月以来,MLF持续超额续做、降息及时、结构性工具精准滴灌;房地产调整优化政策落地落实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窗口指导力度加强,连续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民营企业发展会议,明确引导银行增加贷款投放。

她认为,信贷投放内生动力仍然强劲,并将持续成为实体经济修复的有力支撑。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不必纠结单月变化

从,广义货币(M2)数据看,M28月末余额286.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虽略有走低,但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叶银丹认为,M2同比增速走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税期影响。缴税导致居民和企业存款减少,财政存款降幅收窄。二是8月仍是暑期旅游高峰,居民外出旅游消费需求明显增加,不少旅游胜地游客接待均有大幅增长的现象。

中国财政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王志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必过度关注单月贷款新增变化,拉长时间看待贷款累计量更为合适。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7.44万亿元,同比多增1.76万亿元,信贷供给仍较为充分。他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际上,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占比在不断提高。7月、8月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以及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速均高于一般贷款增速,银行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社融好于市场预期应继续充分发挥

存量贷款运维红利

在社融方面,数据显示,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8.61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0.24万亿元,同比增长10.9%。

叶银丹认为,社融好于市场预期。债券融资在7月基础上继续保持多增。一方面是由于8月降息背景下债市整体走牛,加之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提振市场对城投债信心,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继续下行,提振债券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是受专项债发行速度明显加快支撑。

王志刚认为,当前存量货币信贷池子已经不小。与财政支出不同,货币投放后并不会消失,而是会形成存量积累继续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他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实现金融领域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所以我们需要在关注每月增量信贷支持的同时,更加关注庞大的存量贷款作用的发挥。他认为,今年以来,存量贷款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方面亮点颇多。从存量贷款利率看,今年以来LPR持续下行,不仅新发放贷款能够享受政策红利,存量贷款和续放贷款的资金成本也将得到降低。

总之,受访专家表示,8月金融数据企稳回升,与近期各项增量政策稳信心、稳增长、扩内需的效果不断显现密不可分。展望未来,伴随政策加力提效及经济内生动力修复,金融数据有望持续稳步走强。预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够、节奏稳、结构优、价格可持续的趋势将延续,贷款平稳增长的节奏将继续保持,金融将继续在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中发挥积极作用。